Greta Thunberg,一位來自瑞典的16歲少女,成為2019年的美國時代雜誌(Times)的風雲人物,她近期最出名的事蹟,即是她和她的父親主張搭飛機會產生過多的碳排放,因此搭船橫越大西洋前往紐約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
我不覺得年紀會成為引領世界的障礙,但我也認為經驗與歷練對人格的形塑更是重要,環保這件事應該更務實的考量,而不是呼呼口號就可以,這個世界已充斥太多口號。
網上有些報導指Greta搭的Malizia II是由另2位船員搭機前往紐約開回歐洲,我對此結論莫衷一是,在網路上可以找到的報導也沒有明確的結論,有關Greta搭船不搭機造成更多二氧化碳排放(這個說法是,她和她爸搭飛機就可以解決的事,搞到更多人搭飛機幫她們善後)的文章並不多,但不意外的是持保守立場的媒體有披露此報導,溯源可知是來自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其他媒體多引用自此(如Oil Price, daily mail),英國三大報之一的The Times,報導品質應有一定的公信力吧?偏左的媒體,如衛報(The Guardian)則不意外的對此航程持正面報導。我另查了來自歐洲新聞台(Euronews)的報導亦提及記者向Greta團隊求證但未獲回應,Euronews的報導有刊登支持與懷疑者的說法,應該還算中立吧。
當然,每次講到環保議題,總是容易掀起爭端,支持派總是會說至少他們作了努力來說服其他人,她的確達成了不起的成就。然而,正如Greta本人的口號"unite behind the science", 那用科學數據來檢視她的作為,不是正好體現她的思維?
我不是要否定她flight shame之說,只是身為一個公眾人物,嘩眾取寵式的公關手法是不應該的,如果許多人都因她的壯舉,認為揚帆渡海更環保,而群起仿效,忽略了其後勤工作所造成的碳排放,這點似違背了她的初衷。別忘了我們常說的更環保的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電動車都忽略了製造過程和維修或廢棄時會產生的污染,發電本身,當然是很乾淨的。
Malizia II的發言人表示本趟航程的碳排都獲得補償(offset),但我認為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所謂的補償應該不止不排碳,而更進一步的消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然而,他們採用太陽能發電板或者是權充馬桶的生物可分解的藍色塑膠袋,都沒有固碳乃至消耗碳的效果。
我並不否定Greta減碳的努力,但減碳就是減碳,而不該以零碳排誤解閱聽大眾。更退一步說,在現代社會哪有什麼零碳排的生活方式,吃素就是零碳排嗎?除非自己種菜,但更極端是種子也不能用車載過來。她所居住的芬蘭,難道可以不開暖氣過冬?就算不開暖氣,總要燒柴取暖吧?但燒柴真的會比開暖氣環保嗎?人類有需要揚棄所有科技嗎?許多活動者描繪的世界,就是人類要回到原始狀態,但那可能嗎?為什麼沒有比較中肯可行的選項?很多人的生活也過的很環保,但因為他們搭飛機旅行就十惡不赦嗎?時間是更重要的資產,若可以用省下來的時間作出更多貢獻,難道不值得?
我覺得她所帶起的風潮,唯一可能的效果就是呼籲第一世界國家減少碳排,第一世界國家的10%或許就是第三世界國家的總和,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有效,不然她的煩惱就僅是第一世界的煩惱,而無法受人信服。
而且,她的演講也一竿子打翻許多身體力行者與努力找解方的科學家,但除了演講技巧,我沒有看到解決的方法,一如以往,批評總是容易。但我不認為她是自己構造出這一切,後面操作的大人,更是可議。
一點淺見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3e2LP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