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居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居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洗碗機使用指南VII-你是否需要洗碗機?

在累積了一段時間的洗碗機使用經驗,並寫完一系列推薦洗碗機的文章後,我時常迫不及待想推薦週遭親朋好友購置洗碗機。然而,今天中午洗便當盒時突然想到,因為我愛煮東西,用零件很多的便當盒,每天帶便當和水果盒,所以我才會覺得洗碗機開的有效益,其他人或許不是這樣,所以我開始反思,歸納出幾項供大家參考。
1.每週煮飯的次數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如果多是外食,那的確不大需要洗碗機,用手洗真的比較快。因為洗碗機對我而言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是我可以把鍋子和鍋鏟,鍋蓋都丟進去,如果不太煮,那能洗的東西就少多了。
2.帶便當的次數是另一指標,我為了控制體重和節省中午休息時間,我幾乎每天都自帶便當,偶爾老婆也帶,我的便當盒零件又多(我蠻喜歡我的便當盒的),另外我也會帶水果盒 (EMSA,塑膠製但可進洗碗機),所以每天都會有東西要洗。
3.家裡人口數倒不是很重要指標,因為我才2人就已快滿了(寬鬆擺放,但煮菜的炒鍋和湯鍋很佔位。) ,未來就算人口增加,吃飯的碗多兩個,盤子應該也不會多多少,應該總有方法的。

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FarEazy遠馸思創油切便當盒



帶便當似乎在很多人心中是種最快把好吃的菜變難吃的方法,能蒸的蔬菜不多,蒸了多會出水,把飯弄得黏糊糊不好吃。所以市面上早就有雙層便當盒來幫大家解決這個痛苦。
不過這只解決了白飯部分,菜還是會因為多餘水份讓跟它放一起的肉類或其他配菜浸在湯汁裡,風味全無。
經過很久搜尋我終於找到遠馸思創的便當盒,它也是雙層設計,但每一層附有一片布滿孔洞的圓不銹鋼板,號稱油切,讓身體不需吸收多餘油脂,我是認為這方面功效不大,畢竟油份含量在烹調時就已決定,多數肉類的油脂也在那時排出,透過再加熱排除效果有限。飯的部分,遠馸思創覺得有蒸籠效應,可促進空氣流通使飯保持膨鬆,這點我也保留,其實菜飯分開已很美味。
但是我覺得用來排除多餘水份則非常有用,帶高麗菜不會因為泡水而變得難吃,肉也不會因和菜放在一起而走味,每次吃完拿去水槽倒水都有一種成就感。
不過,享受美食是有代價的,它的零件很多,洗比較麻煩,所以如果家裡剛好有洗碗機,會比較方便XD。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買個烤箱溫度計吧

最近開始練習用烤箱烤週六早晨的荷蘭鬆餅,其實這麼飛騰(Vastar)的烤箱在我的廚房已經一段時間,但因為想到每次都要預熱它(而且我一直把烤箱裡面的照明燈當成預熱小燈,老是覺得為何預熱要這麼久),就有點懶惰,直到我發現預熱指示燈...

總之,我開始學習使用烤箱,因為週六早晨想試點不一樣的東西,荷蘭鬆餅的確是個好選擇,把蛋(1)加糖(10g)用筷子左右打到有點氣泡,加入麵粉 (30g)和牛奶(60g)攪一攪,拿出跟著預熱的烤皿,放個5g奶油,220度C烤10分鐘就有香氣撲鼻的鬆餅了...

有點離題
我推薦買個烤箱溫度計,第一個當然是確認溫度是否和設定相同(這點Vastar挺穩定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它有點像計時器的功能,可以邊備料邊看現在升溫到哪了,還有多少時間要趕快把食材丟進去,不然好不容易預熱好了食物卻還沒備妥,平白浪費電力啊~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利用散步健身、晾衣服和收碗盤的時間聽書或文章吧


這篇文章並不是鼓勵大家買iPhone,雖然本文說的功能是以iPhone的VoiceOver搭配iBook為基礎,但我相信android絕對也有相同功能,只待發掘。
我的重點在於如何有效的使用非常零碎的時間,汲取來自其他人的意見。我過去的文章曾提過我會在作家事時聽彭蒙惠英語,那是一種方式,我現在也還是作,只是配合我中午步行健身的行程,我現在把彭蒙惠留在中午,晚上的家事就得另找材料來讀。
而這新的材料就是用iPhone朗讀螢幕,可以搭配iBook或其他app(如我前陣子文章提到的端傳媒app),3指從螢幕上緣向下滑就可以啟動朗讀功能,儘管我不喜歡它的中文語音音調,還有對標點符號與中英文混雜字句的處理,但仍勘用,反正真的比較深硬的書我會選擇讀紙本或在我的kindle上閱讀,聽的書多數是歷史或小說等,意思猜一下不會差太多。
聽書不是唯一方式,但是我目前想到比較可行的方式,我只是想藉這篇文章瞭解大家如何從每日繁複的工作與家事中取得寶貴時間持續閱讀或新收吸知。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洗碗機使用指南VI-洗碗粉的比較


網路上有些說法是不加洗碗粉或錠,而改用苦茶粉或小蘇打粉,我認為不用洗碗粉碗盤的確還是洗的乾淨無油,但我認為苦茶粉或小蘇打粉無法取代洗碗粉,因洗碗粉內含界面活性劑,在機器裡被高溫 (50-75度)的水沖洗下來的油份,若沒有被界面活性劑的親油端抓著,再被親水端讓水一路帶走,當洗碗機內的含油水一進排水管接觸低溫後,會在排水壁凝結(尤其是動物油脂),長久下來排水管比較容易堵塞,而且油有臭和引蟑的問題,所以我認為還是要適量使用洗碗粉,如果想要天然成份就買有機的,可以兼顧環保與清潔。
我查了我使用過的洗碗粉成分,功能多需兼顧界面活性劑、除臭及軟水的功能。

我會陸續介紹我使用過的產品成分(其實選擇也不多),簡單說一下:
1.原廠附的洗碗錠(Finish Classic)
原廠附的洗碗錠是Finish普通版洗碗錠
後來沒用是因為單顆成本頗高,另外我的碗盤油膩度沒那麼高,且我現在依照原廠建議一週用一次最高水溫清洗,其他時間多是用50度Eco模式,偶爾用65度,使用手冊說明洗碗錠在水溫低情況下,可能不易完全融解,所以我後來多用洗碗粉。

2.Finish Classic洗碗粉(檸檬味)-網拍買
成份 :15-30% 磷酸鹽(軟水劑)、<5%過碳酸鈉(遇水後分解為氧氣、水和碳酸鈉,具去汙、殺菌及除異味效果)、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去油),酵素,香料(檸檬味)。
3.Cascade洗碗粉(檸檬味)-Costco
碳酸鈉(除油、軟水)、酵素(分解蛋白質或澱粉)、非離子潤溼劑(應就是非離子界面活性劑)、矽酸鈉(軟水劑)、硫酸鈉(填充劑,使洗碗粉粉末易於倒出盒子)。


Finish和Cascade洗碗粉使用經驗差不多,都洗得不錯,但就是打開機門會有一股怪味隨蒸汽噴出,好在我的洗碗機在後陽台,我拉開門就先讓它散一下氣才收。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洗碗機使用指南V-使用1年的心得

我已和我的Bosch洗碗機相處了一年,我已非常習慣有它在,不是說我不再以手洗碗,而是我能有更多時間作自己的事,或者休息。
還記得剛開始學習使用它時,總是要花個20多分鐘把碗盤刀叉筷匙擺好,有時會覺得我這樣真的有省到時間嗎?好像自己洗一洗也差不多(我習慣先上完清潔劑再一次沖水,其實不會很久。),但隨著使用日久,我發現連擺碗盤這件事也有學習性和習慣性,因為大部分人家裡的碗盤種類幾乎固定,煮飯或上菜用的盤子也有一定習慣,炒青菜用淺盤,比較多湯汁的菜用深盤,這代表這些器具在洗碗機內的擺放位置也大多有一定規則,久了以後10分鐘以內就能擺好(因為我的洗碗機不在水槽下,得拿到後陽台去,多少增加一些麻煩),原來這件事也是愈練愈快的。
再來,我還是想要有預洗的功能,我週末喜歡自己作早餐,但午、晚餐不一定會在家裡吃,為了一點點的盤子開洗碗機效率不佳,但我又想盡量讓洗碗機洗(比較省水),如果有預洗的話,可以沖個5分鐘先放著,我現在就不行,只能賭那些殘油不會臭的太快。
最後一項是,我幾乎把所有可以洗的東西都丟到洗碗機洗過,流理台的濾杯(每天洗,不然殘油最後會結一層)、瓦斯爐架(偶爾洗一下,總是會不小心滴湯在上面)、沖油煙機濾網(我的是像蒸架的設計,比較粗的鋼條,用洗碗機洗一下,油垢比較好刷),洗碗機對油膩真的很有用~
大概是這樣,使用一年的心得。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終於全螢幕投影Nike Training Club教學影片到電視上-NTC app重要更新


從去年十月起開始用Nike Training Club app,到目前已完成27個運動計畫,620分鐘的運動時數,加上使用Garmin forerunner 935紀錄心率與時間,讓我更有運動的動力。
2107年12月14日Nike針對iPhone X推出更新順便修正部分功能,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使用air play時終於可全螢幕了。
當初我是為了在家運動才使用這個app(有動作教學影片),所以有時我會把手機畫面投放到電視上。但過去就只是單純投放所以是直向畫面,看起來就是沒那麼順眼,這一版更新以後,只要把手機橫擺就會變全螢幕投放,在電視上也不再有左右大面積黑邊的問題,Nike也因應這項變更重新設計橫/直向版面配置,看起來更舒服了,非常推薦大家更新。

...人總是不知足,過去嫌沒辦法全螢幕,現在希望以後airplay時手機螢幕可以關掉,不然手機也是挺耗電的...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關於品質


前幾年有了自己的家,開始採購自己的餐具。當時以不銹鋼餐具為主,一方面覺得它材質穩定,二方面也容易清洗保存,三方面就是耐摔。但其實對於所謂不銹鋼的材質並沒有什麼研究,但真的也很難研究,畢竟過去都是以磁性為主要判斷基準,現在好的不銹鋼反而有弱磁性,變成僅能有價格和品牌知名度當作唯一考量點了。雖然品牌有爛掉的可能,但價格比較鐵板一塊,爛價錢要買好東西是不可能的,(反過來則可能)。
隨著我的不銹鋼湯匙、量杯和蒸盤出現黃色銹痕,我捨棄一把2-30元的台式大匙,改買Perfect一把5-60的316台式匙,看到它上面鋼印的台灣製造,儘管有點聳,但可以算是一種支持國內品牌吧,應該也有一定程度支持我國優良業者繼續成長吧。



關於這點,我覺得和香蕉請獅子的原理有點像,價低的東西多數(不是全部)是要讓消費者很快可以替換,才能再買新的,所以用料不用太實在(因為設計成快速淘汰,實在用料也是浪費)。所以我的不銹鋼蒸盤相繼生銹,我爸的外出書包在使用兩次以後背帶調整日型環和固定環等塑膠部件相繼斷裂,我本人以前的便宜腰包也有類似問題(我猜想是回收二次料,沒有強度)可能是刮痕?。筷子則換成Linox(台灣牌,可惜中國製),號稱304,希望它們能合乎我對品質的想像了。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Nike Training Club app試用


前一陣子開始思考到底為何沒辦法保持運動習慣,場地限制和回家後的疲勞當然都是原因,但我認為我沒有留下運動紀錄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而那大跟我對時間流逝感掌握不良有極大關係。
原來只想單純找個運動紀錄app,但無意發現Nike training Club 這個app,發現它製作的頗為用心,除了提供不同長度和項目的訓練課程,也可藉由使用者設定每週運動次數、訓練強度,自動產生四週的運動計畫表。
我認為這是個很優秀的設定,像我這種懶散者,就會因為沒照行程表規定行程執行而充滿罪惡感,所以可以比較有效的促使我運動。
計劃表穿插不同運動課程也讓我覺得比較沒那麼無聊,搭配語音指導也可以稍稍調整姿勢,每個姿勢也只維持45秒-1分鐘,好像比較容易作完,有比一項要作5分鐘的項目容易的感覺。
我目前還沒有在我的計畫裡加上跑步,以後說不定可試看看。

最後,希望能持續運動囉。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陶瓷軸心更換

家裡浴室水龍頭兩個月前突然關不緊,每次要關水都要左右拉來拉去,然後把蓮蓬頭拉桿拉起來才會停。上網查了才知道有個零件叫陶瓷軸心,是用來控制水流的。
我最喜歡這種換零件就可以恢復正常功能的差事,費用是小事,但零件壞掉換整組實在難以接受。
我參考了修齊治平這個網站,不過我家水龍頭的內六角螺絲不是在前面也不在頂面,而是在背面,這是第一個困難。
再來,一般半圓形飾蓋要嘛是螺紋(用轉的),要嘛是用橇的,我都試了,但還是弄不起來。


後來去買了一支工具,但深度不夠⋯沒把飾蓋拿起來還是搆不到。萬念俱灰下,想乾脆把飾蓋鋸開,然後把它拉破,但切下去才發現這塊不是塑膠(切口有金屬亮度),所以扳不開啊。只得再回頭用管鉗再試,沒想到原本光滑的飾蓋因為這個鋸痕有了著力點,轉了兩下就開了。



一打開,軸心上半部就輕鬆拿起(塑膠已硬化,上蓋分離),零件也掉出來,發現是橘色的塑膠零件碎了(網上也有人是這個橘色零件壞掉),大概是因為這樣才沒辦法順利讓止、動陶瓷片順利重合,所以就漏水。
原以為一切結束,拿出軸心,看規格,買新軸心,換,就好了。但,因為塑膠硬化,所以下半部卡在龍頭膛裡,只好用老虎鉗硬夾出來了,看起來是40mm高腳款。
仔細看了一下,這個軸心是莊頭北出品的,199808感覺是製造年份⋯這樣快20年咧,也是蠻耐用。

換完之後,除了功能恢復正常外,水龍頭變的超滑溜的。
換軸心這個事情也不單是為了省錢,我覺得成就感和資源有效利用才是這件事的重點。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日本必買?⋯是也沒有,就有趣的日本小物分享一下I-冰箱門警示器北極熊的救星(1,620日元,可退稅)


我很少去日本玩,但每次到日本都一定會到東急手創(Tokyu Hands)、Loft、和唐吉軻德逛逛,找看看有沒有什麼新奇或者我需要的商品。
這一次也不例外,介紹一下這次的買物。
首先是可調整音量和音樂的門窗警示器,我會買這個不是為了防盜或要歡迎客人到我家,而是要放在我的冰箱上面。
我家的冰箱冷藏室如果開太久會有警示聲,但冷凍庫沒有,因此發生過幾次門關到剩一個縫隙卻沒完全關上的冏境,當然好險持續沒很久我就發現了(最多10分鐘),只是從此留下陰影。
自那之後,我就開始尋找可以用的產品。某天想到就是門窗警示器了,一般超商在用的版本可能是紅外線,但我也有看過在門和門框上各裝一個發射器和感應器的版本。上網搜尋一下,發現窗戶警示器有,而且不貴,但缺點是都只有單音的蜂鳴聲,在家裡用這個應該會太吵,所以只是看看我也沒買。
這次來到日本,利用休息時間到Tokyu Hands逛逛,無意間發現這個,我想了好久的東西。
它是個顧客來店提醒裝置,門打開時可以提醒店員有人來了,裝在窗戶上則有警示作用。原理是用磁力感應,如果接收器(大,要裝2顆4號電池)和發送器(小,應該是個磁鐵)離超過1公分就會發出聲音。
重點是,它提供16種不同的音效(還可調音量喔),我回家就迫不及待裝上我的冰箱。它本來是背膠,但我貼了軟性磁鐵讓它改用吸的(我對背膠充滿不信任感,儘量不喜歡把東西黏死在某個地方)。本來我是把接收器放門上(雖然我不看字,但強迫症造成我想把它擺正),不過門的擺動幅度加上接收器的重量,把接收器甩掉過幾次,所以在我起心動念把它改成更強的磁鐵之前,就先反著擺了。


用到目前約2週,感覺非常踏實,但有時開久會覺得有點吵(所以會想趕快把門關上,強迫保護北極熊)。

其實在日本有看到另外的產品,是作成北極熊或企鵝形狀放在冰箱裡的,但實在不確定可不可以放冷凍庫,只好放棄了。
這產品不錯,有相同需要的人可以考慮到日本時帶一組回來。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洗碗機使用指南IV-使用洗碗機的優缺點



1.更喜歡煮飯
回家時間已晚,即便隨便輕鬆煮也還是要洗鍋子、鍋鏟、打蛋碗、備料碗,還有一些筷子湯匙什麼的,這還沒算到吃飯碗和盤,所以想到煮完吃完後還要洗碗真的會大大降低自己煮飯的意願,外面買一買輕鬆又寫意,只需洗筷匙,甚或全部用抛棄式的。
考量到買久了以後,會不知道要買什麼吃而每天苦惱,還有外食和原料的價格真頗有一番差距。
所以雖然我不是很會煮,每天也煮得很趕,我還是喜歡自己煮。買洗碗機後,只要煮就好(菜當然要前一天先洗好),其他的事情就讓洗碗機代勞。
2.跟精美餐具說掰掰
有鑲金邊什麼的,還是用手洗吧。我的碗就被洗到變成全白的,雖然是另一種美就是。
3.開始留意餐具標示
我現在的餐具或烹調用品幾乎都改用不銹鋼製,除了鑄鐵鍋沒辦法換外。
4.更能嘗試新的菜色
跟1有點像,以前嘗試一些食譜總擔心會把盤子弄得很油、把鍋子燒得很黏。
但現在用洗碗機可以更輕鬆解決這些問題,也就更無後顧之憂。
雖然洗碗機沒辦法把燒到有焦垢或黏油的不銹鋼鍋洗乾淨,但我發現先讓洗碗機洗過一次,會比較容易把油垢刷起來,而且也不黏了。
對嘗試新菜更有鼓勵作用。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無印良品風塑膠袋抽取式收納術II

好不容易把塑膠袋收好了,就是思考如何讓它融入家裡,而不要只是隨便找個桶子就裝起來。看來看去還是覺得把寶特瓶底切掉最方便,但隨便找個透明瓶子似乎非常容易讓它看起來又像另一件垃圾。當然想辦法裝飾瓶身也是很好,作件外衣什麼的,不過我個人是不太喜歡太多裝飾,所以我寧願找個比較好兼具外形美觀的瓶子來用。

終於,我發現了OO好朋友系列的半透明瓶子非常適合,看起來跟無印良品的PP收納系列有八成像。雖然我剛作好時覺得它的料比較薄,好像有點太透,裡面的塑膠袋看的一清二楚,但實際到無印良品看實品,它的PP盒就是這麼透,所以好朋友瓶應該還勉強可以模仿它。
而且好朋友瓶不是圓形,是方形有弧度的,所以造形上也和一般飲料瓶不同,不會覺得太過一般。
把瓶底鋸掉,再把塑膠袋裝進去就變得超棒的,好拿又好看呀。
基本上,以上的優點已足夠好好收納塑膠袋,但好朋友系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點!!就是!
它有出小瓶的,可以把小袋子分開捲,從外型就可分辨內容物,再也不會大、小塑膠袋混裝在一起了~也解決上一篇文章說的摺半天塑膠袋,要拿時又不知大小的困擾。

最後,我個人推薦可以把相對漂亮的塑膠袋(花紋繽紛或比較厚的)放在最後再捲,多少可以有點裝飾效果,不會看起來low low的。
後來發現有更好的塑膠袋收納法,連摺都不用摺,下一篇文章再說。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無印良品風塑膠袋抽取式收納術I

家裡總是有很多塑膠袋等著被用,大大小小都有,也非常不好收。在網路上看了很多的塑膠袋收納術,最主流的大概就是摺成三角形或四方形。
但這些塑膠袋終究要被丟棄,我實在很懶的把它們壓平收好。而且摺好要用時,還不知道哪個大哪個小,非常麻煩。
這問題困擾我許久,直到某天我發現了這個方法,真有種貫頂感覺,非常想分享一下。這個方法在Youtube看到的,用捲的方式達到好收、易取的作用。
但它們原來的影片,是從提把往袋底捲,我實際在作時發現這樣弄的話會因為空氣擠不出去而愈擠愈漲,所以我後來作都是袋底當頭往提把捲,這樣整體不會變得太膨,會比較好用,推薦大家試試。
材料
大小近似的塑膠袋(除非不在意每次拉出來的塑膠袋大小都不同)和一個削掉底部的寶特瓶。

作法
1.把塑膠袋直向對摺(兩個提把碰在一起),如果袋子太寬可對摺再對摺。
2.袋底朝左邊,提把朝右邊,把袋底摺一個90度出來,待會當作第一抽的頭。
 
3.把袋子朝右邊捲,剛袋底部分捲成細細一根。
 
4.捲到超過一半時,拿另一個摺好塑膠袋的底部疊在上面,再繼續捲,但注意不要捲的太緊實,否則會拉一次出來好幾個。
 
5.一直重覆直到捲完所有塑膠袋。
6.這時你會得到一捲塑膠袋,拿出削掉底部的寶特瓶,把它塞進去,就完成囉!(這一罐是事先準備好的)
 
拉出來,下一個袋子就會順著出來。
 
講了這麼久,還沒講到無印良品風,但因為篇幅有點太長,只好下週同一時間再分享。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洗碗機使用指南III-使用Bosch洗碗機半年來的體悟


1.不要先沖水,一隻矽膠刮刀更好用
Ikea賣的,39元的就可以,它可以很方便的把碗盤上的殘渣剩湯大菜渣刮掉,弄完還可一起進洗碗機。
2.覺得有預洗功能的比較好
有時候碗盤不夠多,放著又發酸,就會開始幻想,但事實上我也不確定預洗到底有沒有用。
只是進入夏天,放一天的碗實在有點酸,雖然我沒事不會去開它門,但總是會有種貪小便宜心態,覺得還沒洗的話能多放一件是一件。
3.鋁製品別洗
不然會花掉,我的電鍋內鍋鍋蓋就這樣報銷了。
4.善用鍋子,如果你的洗碗機也在陽台
當初省麻煩不想動櫥櫃,而且其實我能動的地方就是三抽抽屜地方,如果拿掉會很麻煩,所以我的洗碗機放在後陽台。
為了減少進出次數,我目前會把要洗的碗盤筷匙都放在我的不銹鋼炒鍋(它也要一起進去洗)再一次「抱」出去,因為鍋耳可能耐重沒那麼強。這樣是還沒辦法一次收完,但至少快很多。收時一樣,逆向操作回來。但前面提過塑膠不太容易全乾,我會用瀝水籃一次回收。
5.還有空間的話,有些東西可以多備一份。
舉例來說我現在有2把水果刀、削皮器、烹飪夾和鍋鏟,週末如果作完早餐還可以等晚餐再一起洗。
6.尖銳的東西朝下放筷籃比較好
我在Ikea買了一把直式削皮刀,刀片和握柄平行那種,某天忘記把它頭朝上放筷籃,收時抓到刀刃就切一口子了,所以還是要注意(題外話:見血以後用起來變順手了...)。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Project#02.帆船鞋加鞋底DIY

好久沒有時間好好的作點東西了,前陣子一直沉迷於讀書,欠了太多書債,每天回家就看書,時間真是不夠用。
由於今年買的帆船鞋穿不到半年,右腳鞋底就明顯歪斜,一方面當然跟走姿有關,一方面是鞋底好像太軟易磨耗,也有可能這種鞋本就是在船上使用而不是柏油路,所以才開始想自己修看看,但因為修失敗了,所以不分享…
因為已經歪掉的鞋底實在比較難修…轉而把最近新買的鞋都加上底,目前完成兩雙。只增加0.5公分,並不會覺得太高,但得再穿一陣子才知道這膠的穩固性。
然後,有因為我只有買黃底和黑底,這雙白底鞋只得湊合著用,原想用白油漆漆白邊,但…好像穿起來並不明顯,而且多一點其他顏色,似也不醜,就先這樣吧。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北歐風文化石DIY(1)

新家有很多東西要整理,除了油漆外還有客廳沙發預定地背後的文化石牆。有了油漆的經驗,這次我可不敢太樂觀的說幾個工作天能弄好。尤其望著這幾箱文化石,我更是…謹慎了。

這次選的是CSI-092型的,屬於白黃交錯的款式,網拍買一箱680元,運費一箱50元,外加一包白色填縫劑。
我這人有個毛病,我喜歡謀定而後動,但我通常都謀很久,而且謀一謀就忘了我到底打算怎麼作。我一開始認為我應該在牆上先畫好格子再貼比較不會歪,所以用紙板作了個模板就開始畫,我還很聰明留了間隙的寬度,但我開始貼後就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因為文化石沒有固定的大小和厚度,所以根本無法每一塊都對在格子上,好險我只畫了沿著牆從上到下畫了一行。
既然畫格子無效,我乾脆利用踢腳板當基準先貼他一列,總得先試試再來改良。我沒有採取常見的益膠泥方案,我用免釘膠,因為我是水泥漆牆面,我又不想把牆面打毛,上網搜尋有人分享此工法,打算如法炮製。
我的牆面約2坪,所以買了七箱文化石,其實依廠商計算只需六箱,多買一箱是怕切壞太多。(補充:最後僅剩半箱不到)
我發現免釘膠工法如果用的好,其實也真的黏蠻緊的。分享幾個我發現的竅門,第一.前面說過文化石沒有固定的大小和厚度,它的背面也不是平整的,為了節省膠的用量,建議可以先放在牆上,找出背後的凸起,用鉛筆畫起來,這是等一下上膠的重點部位。因為它可以靠到牆面,才可有效的用膠。因為在他碰不到牆的地方塗膠,膠只是乾在文化石上而沒有黏合的功用。第二.塗膠後不要馬上按上牆,像黏鞋底一樣,讓膠稍乾再上牆,因為膠要接觸空氣才會乾,如果一上就按上牆比較不易一下就黏住,如果可以用個小鐵釘(這小鐵釘下次可用來把免釘膠口刺開)把膠攪攪,增加膠與空氣接觸表面積更好。
最後,說說怎麼保持相同間隔,我是用裝璜剩的瓦楞紙紙箱去切,其實很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