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對各界狂推各種mobile pay的猜想Part.3(系列最後一篇)

本篇是想臆測各方立場(背後所涉及更高深的商業策略談判或折讓,多為營業秘密,就不是我能猜測的了。)

其實我不完全否定我朋友的說法,應該是說我認為人們對各種問題的看法都應該是以光譜的方式排列,但為求簡便,所以多以對錯二元化議題,而忽略更多人的看法其實並非極端支持或極端反對,而是40%反對60%支持、30/70或22.789/77.211..或根本有其他想法…

銀行端

所以我認為銀行或店家的確有在收集使用者產生的數據,各種各樣的數據。然而數據並非全然有用,亦需分析才能顯現它的功能。目前,我覺得對銀行而言,使用者何時何地消費,買了什麼?等數據似乎現階段不太重要(但也有可能我已被摸透,而不知不覺被引導消費),更重要的數據應該是使用者繳帳單的習慣,如繳費時間(收到帳單就繳?還過幾天才繳?每次都到期限前才繳?或有拖延付款的習慣)、繳費方式(自動轉帳?現金繳?手動轉帳?)等。

掌握這些數據可以估算現金流,更精準的預估每天可收款的量,作為放款或投資的決策因子之一,試想如果眼前有筆投資有九成概率可以賺進10%,又知道明天有一票錢要進來,是不是可以比較放膽投資?(當然實際上的操作應該是更複雜。)

店家端

對店家而言,設法讓消費者更無痛付款,當然是最重要目標,用行動支付或者信用卡,付錢時完全不會碰到錢(非專業心理學研究,純粹使用者經驗),付錢不會那麼痛,特別是某個關注已久的標的突然打折時。

有些支付,如某超市pay因為包含儲值功能,信用卡儲值可以拿到5%回饋(以某信用卡儲值300元回饋150點[新台幣15元]為例),店家在消費者實際發生消費前(信用卡帳單還是要付,銀行還是要付錢給超市),可以先將錢拿去投資,也有機會為公司爭取更多獲利。

用戶端

就是方便,賺回饋。

除此之外,真的有點麻煩,各種pay要搭配指定信用卡才能回饋或回饋趴數不同,買個東西像是數學考試。

完。

非專業猜測,歡迎業內人士分享指正。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2qJcHqn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對各界狂推各種mobile pay的猜想Part.2

那店家幹嘛要配合銀行,笨到2%不自己賺?我覺得若不是店家把手續費算到售價裡,就是殺低毛利搶市佔,總之賠錢生意沒人作。而這一切,我認為是為了讓消費者購物過程遭遇的阻礙最小化
傳統購買情境是先思考這個物件的售價合不合理、是否願意或有無能力負擔(也就是會不會買了以後要3天不吃不喝),確定OK後拿出錢包,哎呀,錢不夠,只好下次再買了…那如果是刷卡呢?還是要拿錢包出來,一不小心就瞥見一張鈔票都沒有,手頭有點緊,只好下次再買了…如果是行動支付呢?說不定剛好手機就拿在手上…所以銀行應該也樂見行動支付日漸普及(畢竟,首先你需要先有信用卡。)
另外,刷卡或行動支付具有遞延特性,當下不需掏錢,比較不痛,就是數字跑來跑去而已,一切等帳單寄來再說(這個過程當然還是應該基於前述的理性購物判斷)。而且人們可能因為沒帶皮夾沒辦法刷卡,但手機?我通常不會忘,或者剛出門就發現…

至於為何有些銀行要燒錢推出高回饋卡?我認為不太可能全跟平台收取,因為最終會反應到價格上,但衝高發卡數,只要有一部分的人用到循環利率…或創造更多現金流入,拿來放貸、投資都很好啊,高殖利股票買個幾百張,收益要到10%應該對他們也不難,也輕鬆cover付給消費者的回饋,以一般消費還不錯的玉山pi卡為例,它回饋2.5%,網購最好的玉山熊卡回饋5%、超商8%,循環利率的利息都輕鬆勝出,何樂而不為?但您可能認為循環利息畢竟不是每個用戶都付,所以我現在要繼續往下談行動支付、信用卡和大數據收集的關聯。

非專業猜測,歡迎業內人士分享指正。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2rOgfaW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對各界狂推各種mobile pay的猜想Part.1

最近與朋友閒聊提到台灣各式的行動支付,朋友語帶警示的說:「對啦,你是不用付手續費,但銀行也偷偷收集你的資料,免費的最貴。」
我當然理解試圖瞭解各方對收集數據的努力,只是我認為他們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擴大佔有率,搶客戶帶來現金流量,我不敢說會不會有惡意的用途,但至少目前為止,各家銀行\零售業者的目標應該仍然是提高刷卡率。

其實行動支付尚未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時,我就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當時對象是信用卡,起因是各處積極的信用卡業務讓我好奇到底銀行為何如此積極?

我粗淺認為對銀行來說,刷卡最直接的利益當然就是刷卡手續費了,提供刷卡的店家多需要支付佔售價一定比例金額作為手續費(較常聽到的是2%),所以過去才會有店家不願意提供小額刷卡或現金享特價之類的作法。

以財團法人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的說明,這筆錢是讓收單機構到簽約店家裝設簽帳設備與保養等,這點就彈性非常大,因為隨著各店的經營狀況與單品售價,這個手續費終將累積成一筆非常大的金額,而銀行端可以透過大量採購降低單機價格,教學、故障排除等在上軌道之後都不用再支出,所以只要達到一定規模,其成本就更低。因此手續費當然對銀行非常重要,無論是發卡銀行或是收單銀行,這點就和網購平台一樣,本身並不提供商品,單純賺手續費。
金管會銀行局公開資料可以看到107年國內總簽帳金額為2.6兆、106年為2.38兆新台幣,2%可是400~500億的利潤啊。想想過去夜市、飲料店都不能刷卡,如果這些地方都可以行動支付,你想想…我可以一年都不買任何用品,但飯總要吃吧…

第二就是循環利息的費用,前面的資料可以看出107年1,139億、106年是1,111億,各家銀行循環利率通常在10%以上,所以光是循環利息也是一筆可觀的收益。(而且,總是會有人偶爾忘記繳費吧…)

非專業猜測,歡迎業內人士指正。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2CxwW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