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副食品 南瓜泥X德國Weco玻璃罐 南瓜布丁

孩子吃到南瓜囉,雖然他沒有很愛,可能太乾顆粒大,不過還是吃完。然後,就又得到3/4顆南瓜。

原本想煮成南瓜湯(剛好煮煮用美膳雅攪拌棒打),不過夏天實在不想喝湯,試看看把它作成布丁好囉,美味又清涼。

一樣先把南瓜去子、切小塊、蒸熟、打碎、放涼,所以應該是可以整顆蒸熟,挖一點作副食品,剩的拿來作布丁。

原料建議比例如下,以100g南瓜為基準,方便用南瓜重量來換算(畢竟南瓜是看孩子吃完剩多少…)。

400g牛奶、砂糖15-20g(喜甜多加)、蛋3顆

首先,在炒鍋裡放點水,放上蒸架,開小火煮水,如果後面步驟作得夠快,布丁一作好就可進鍋蒸,不然南瓜放久會沉澱,若能趕快蒸了凝固比較不會分層。

先把糖和牛奶放到攪拌盆,稍微攪到糖融化。拿另一碗把蛋打散,再倒到攪拌盆,然後加入南瓜泥,攪勻後,倒入適當的容器。

我這次用的是Weco的玻璃罐,用漂亮的容器裝著真的看起來更好味(浮華),哈哈。倒好以後用鋁箔紙蓋著放到炒鍋,蓋上鍋蓋,蒸10-12分鐘,取出放涼不燙手後就移到冰箱裡(當然就可以用Weco的蓋子了)。

冰涼一天就可以吃了,我這樣吃就夠甜,沒有再放焦糖了,不然融點糖放上去應該是不錯。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2KcGGg2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大人小孩一起吃副食品 十倍粥X豆腐粥:皮蛋瘦肉粥X皮蛋豆腐

最近開始幫小孩準備副食品,醫生說連續吃同一種食物三天,再換下一種,順序是米湯>青菜>根莖類(地瓜、南瓜)>水果。

但因為小孩吃的量實在很少,米湯煮了其實放幾瓢去冷凍就差不多,剩下的我就得自己吃掉,但光吃米湯實在無味。

基本上,米湯是從十倍粥開始,我也不想一次煮太多,所以我都只用一點米,我用0.2杯(2格)作基準單位,十倍粥就是配2杯水(20格)、七倍粥配1.4杯水(14格)、5倍粥是1杯水(10格),外鍋放半杯水,煮好後悶十分鐘再用我妹給的Cuisinart 美膳雅攪拌棒把它打糊。

雖然我已經儘量煮少,但都還是會剩,那怎麼辦呢?我發現打的碎碎的米粥跟我幻想中想煮的皮蛋瘦肉粥不就是一樣的東西嗎?就買一盒皮蛋、醃點豬肉絲,煮成皮蛋瘦肉粥,美味。

小孩吃了幾天米湯後,想給他添點東西,看了書,知道可以加豆腐,那就買塊嫩豆腐,挖一角壓到米湯裡,小孩吃的也開心。但,就又得到0.95塊豆腐,怎麼辦呢?想到上次的皮蛋,就作成皮蛋豆腐囉。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2Z8L7Po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Google行事曆的快速連結II

上篇提到,我的小程式只幫我略去打開瀏覽器的步驟,但其實我的終極目標是儘量減少敲鍵盤,所以我想讓程式幫我先輸好一些東西。所以如何設計出現在Tkinker視窗裡的預設值就是另一個思考的重點了,但如何讓會議名稱和日期自己更新呢?

以下為個人工作之經驗,也許無法套用到你的工作,但希望能給你們踩著前進,得到些略微的啟發。

因為每週都開會,名稱基本上就是數字一直增加,其他文字都不動,這個程式最初是須我手動改掉數字(但我還是要記得到底現在是第幾次…),所以我在這裡用本週是今年第幾週和會議次數的差,計算下次是第幾次,然後直接在程式打開時就作為預設值,缺點當然是若中間略過一次開會就要回到程式去改,不過目前先這樣頂著用,我已有另一想法,但等有空再弄了。

要先import datetime,這個會一直用到,再呼叫datetime.datetime.now().strftime(“%U"),其中%U可以回傳現在是今年第幾週,其他參數可參考這裡,後面的68就是次數和週數差值。

Import datetime

dangZhou=str(int(datetime.datetime.now().strftime(“%U"))+68)

另外,這個會議都是禮拜一上午10點開,所以時間的部分就固定,但日期的部分我想要自動計算下個禮拜一的日期,所以我上stackflow找到了以下這一段簡潔的程式碼,2行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真是厲害),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複製了這行程式碼,第二行nextMonday(datetime.datetime.now(),0)裡的數字就是選擇要禮拜幾,週一是0、週二是1…以此類推。後面的.month是取月份值,改成.day可取日期。

import datetime

nextMonday = lambda date, day: date + datetime.timedelta(days=(day-date.weekday()+7)%7)

monthNext=nextMonday(datetime.datetime.now(),0).month # 0 = Monday, 1=Tuesday, 2=Wednesday…

今天先說到這,下次再聊。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2NXieEs

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Google行事曆的快速連結I

前一篇有提到,我啟動這個實驗的源頭就是想找一個方法讓我可以更快的把會議資訊輸入google行事曆。過去我得把打開Firefox,點書籤列的google行事曆,然後按加入新活動,接著開始輸入會議資訊,好多步驟,而且規律性很高,也毋須動腦。我又想,收到開會通知的人又得重覆以上步驟…有沒有辦法把我打好的東西變成一個連結,其他人就不用像我一樣再重作一次(在我的公司分享行事曆這種作法是不可行的,就是要用email通知)。

但研究研究發現這個連結,我自己就可以先用。我應該是google到這個方法的,只要把以下連結的粗體部分改成你要的東西(但它時間格式是GMT+0,台灣是GMT+8,所以如果是上午10點開會,就要減8小時,輸入020000,結束時間也是相同原理,這裡是上午12時結束,24小時制),複製貼到瀏覽器就可達成我的目的。

https://www.google.com/calendar/render?action=TEMPLATE&trp=true&sf=true&output=xml&dates=20190701T020000Z/20190701T040000Z&details=會議名稱第21次戰情會報%0A註解欄位不填沒差&location=地點&text=

然而,儘管這個簡單的手法就可以解決,我還是覺得有點不直覺。時間格式要簡單加減,難保哪天心算算錯,或不小心多刪掉這長串連結裡的一個字母造成錯誤,要逐個字確認實在太耗心力,這種不會變化的東西,就讓程式自己跑吧。

所以要一個視窗來讓我輸入會議資訊,讓程式來幫我作這個減法,所以我學了Tkinker這個外掛,然後順利寫一個簡單的程式,按下按鈕就會把連結放到剪貼簿。其實當時很想直接打開瀏覽器把網址放進去,我只要按確定就好,但因為我用python2,網址中文編碼的問題一直沒解決,所以反而是最後完成的。

從這個小程式最初的產生連結,基本上我就是減去了打開瀏覽器的動作,其他還是要自己弄,所以後續又有些改良,但想留到下次再聊。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2LOlyiu

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如果某些工作只是在電腦上日復一日的重覆,推薦你學習python。

我的單位每週固定要召開專案會議,請大家來開會,會議前得準備會議簡報(pptx檔)、簽到單(docx檔),會後要寫當日會議摘要(odf檔)、會議紀錄、追蹤事項和內部公文簽(ifd檔),最後發給參加會議的單位。

會議本身談論的事務充滿不確定性,但它的後勤工作非常重覆,當然手作也是花不了幾分鐘,包括建一個新的資料夾,並且用本次會議日期和名稱(就是把第幾次再往上累加。)當作資料夾的名稱。然後在這個資料夾下面建2個資料夾分別叫會議紀錄和會議資料,然後再把會議簡報、簽到單、當日會議摘要、會議紀錄、追蹤事項、內部公文簽和發文格式檔分門別類的複製到作好的資料夾,把檔案名稱改成新的日期和會議名稱,然後再打檔案打開,把裡面的日期和會議名稱更新,然後再到google行事曆用這個日期和會議名稱建一個新的行程。

每個步驟的動作都不同,但都和會議日期和名稱有關,也就是說如果我用python生成這個字串,我就可以用好多次,那為何我不試試呢?

我花了一些時間,用python寫了一個程式,除了前面提的odf檔我還沒辦法改以外,其他的東西在一秒內就可完成,好有成就感。(有輸出log,紀錄動作的日期和時間,發現每個動作發生在同一秒)

省下時間是不多啦,但可以擺脫重覆真是令人心情愉悅(尤其可以避免錯誤)。

而其實這一系列實驗都從google行事曆開始,下回再說。

註:我並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我的作法不會是最好,但我也許有機會從看到文章的各位學到更好的作法。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2XEjM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