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對各界狂推各種mobile pay的猜想Part.3(系列最後一篇)

本篇是想臆測各方立場(背後所涉及更高深的商業策略談判或折讓,多為營業秘密,就不是我能猜測的了。)

其實我不完全否定我朋友的說法,應該是說我認為人們對各種問題的看法都應該是以光譜的方式排列,但為求簡便,所以多以對錯二元化議題,而忽略更多人的看法其實並非極端支持或極端反對,而是40%反對60%支持、30/70或22.789/77.211..或根本有其他想法…

銀行端

所以我認為銀行或店家的確有在收集使用者產生的數據,各種各樣的數據。然而數據並非全然有用,亦需分析才能顯現它的功能。目前,我覺得對銀行而言,使用者何時何地消費,買了什麼?等數據似乎現階段不太重要(但也有可能我已被摸透,而不知不覺被引導消費),更重要的數據應該是使用者繳帳單的習慣,如繳費時間(收到帳單就繳?還過幾天才繳?每次都到期限前才繳?或有拖延付款的習慣)、繳費方式(自動轉帳?現金繳?手動轉帳?)等。

掌握這些數據可以估算現金流,更精準的預估每天可收款的量,作為放款或投資的決策因子之一,試想如果眼前有筆投資有九成概率可以賺進10%,又知道明天有一票錢要進來,是不是可以比較放膽投資?(當然實際上的操作應該是更複雜。)

店家端

對店家而言,設法讓消費者更無痛付款,當然是最重要目標,用行動支付或者信用卡,付錢時完全不會碰到錢(非專業心理學研究,純粹使用者經驗),付錢不會那麼痛,特別是某個關注已久的標的突然打折時。

有些支付,如某超市pay因為包含儲值功能,信用卡儲值可以拿到5%回饋(以某信用卡儲值300元回饋150點[新台幣15元]為例),店家在消費者實際發生消費前(信用卡帳單還是要付,銀行還是要付錢給超市),可以先將錢拿去投資,也有機會為公司爭取更多獲利。

用戶端

就是方便,賺回饋。

除此之外,真的有點麻煩,各種pay要搭配指定信用卡才能回饋或回饋趴數不同,買個東西像是數學考試。

完。

非專業猜測,歡迎業內人士分享指正。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2qJcHq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