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西⽅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千年by歐陽泰

這是⼀本好書,本書的書名看似想要討論⽕藥使⽤的歷史,然⽽從其副標題可以看出這亦是⼀本探討⼗九世為何成為亞洲與歐洲分⽔的書籍。雖然書名讓⼈覺得難以親近,但讀完前幾章後就讓我不忍釋卷,變得⼀直很想知道作者歸納出的結論是什麼,畢竟,世界如何成為今⽇的世界,⼀直是個沒有明確答案,但許多⼈樂於探究的議題。

本書藉由⽕藥發展歷史來說明其實中國(特別是明、清)官僚並⾮許多學者所認為的思想守舊與不喜奇技淫巧(儒學),或者不思進取,其實在⽕藥發展的歷史上,中國⼀直都是領先者,連過去熟知的⽕槍陣,其實已是中國⻑期以來的戰術之⼀,只是當時是為了消除弩裝填過慢的缺點⽽研發出來,⽽之所以未於史籍⼤書特書,是因為這已是成熟且廣被採⽤的技術,故也沒什麼好寫的,其歷史甚⾄可追溯⾄戰國時代,中國⻑期以來技術都是領先的。明朝在內戰、對付蒙古、倭寇都使⽤了⽕器,我以前沒有認知到⽕器在古代中國的⽤途如此廣泛,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才改觀,到這本書則⼜更進⼀步了解。

另外,也不如某些學者認為,明朝後鎖國及和平狀態致使後來軍事發展削弱,因為明朝⻑期⾯對韃靼與倭寇的威脅,加上內部不穩定,故仍有「挑戰-回應的動⼒」。但到清朝真的就是承平太久(太過強盛,到太平天國前應該沒有什麼可以憾動統治基礎的戰亂),致國內軍隊普遍缺乏訓練,且⻑期形成既得利益集團⽽不願意改變現狀,盤根錯結亦使改⾰者難以撼動,所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寧願訓練⾃⼰的團練新兵,無法亦無能改善既有軍隊系統(但既有軍隊系統還是要花錢)。

歐陽泰先生參考眾多⽂獻後,提出⼤分流係肇因於其西⽅砲艦更為優越(但這點⾮決定性因素,因中國仍可轉向淺⽔區作戰、偷襲或⽕攻)且其亦可開發出類似的船艦(如福州船務局),更重要的在於歐洲各國因為數學與幾何學的進步,加上各國征戰⽽開發出⽂藝復興堡壘(稜堡),其交叉⽕網使近戰攻城不易⽽需提⾼⽕砲性能,後續接受實驗科學觀

念與引⼊數學計算,則提⾼歐洲⽕砲準確度。
⾄於我們習以為常的晚清改⾰失敗,其實不是官僚不改⾰,⽽是受限於國家財政情況 不良與制衡分權,使各位階官僚雖仍能⼤⼑闊斧,但難以持續精進。



from WordPress https://ift.tt/3vixVH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